時間:2020-12-16 20:59來源:中國網 作者:中國航空
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的地下二層對旅客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區域,這里有上千臺儀器設備,其中700多臺暖通空調設備,還有盤旋的輸水、供熱管線,它們為機場帶來冷、暖風,以及溫度適宜的水源。北京首都機場動力能源有限公司空調站站長劉躍在這個崗位工作了34年,他和同事們負責著航站樓內的風、水調控工作,所以他們笑稱自己是首都機場的“風水調控師”。 由于疫情尚未結束, 139名“風水調控師”要為三座航站樓近700余臺空調設備、3.2萬個出風口按計劃進行消殺。為了不影響旅客正常出行,航站樓內出風口的消殺都在凌晨進行,時間緊、消殺量大,“風水調控師”們在和時間賽跑。 風、水從地下二層覆蓋140萬平方米 如果不是在地下二層工作,恐怕會在這里迷路,每一個設備間之間都橫亙著盤根錯節的通道。 “旅客們看得見是航站樓地上的部分,幾乎沒人會知道他們的腳下有這么多設備和管道在運行。”劉躍說,雖說叫空調站,但是首都機場的水和風都由他們進行管理,要保障好大型建筑公共區域的溫度就需要在風和水的調控上下工夫。 劉躍用“風通水暢”形容機場的風、水管理目標。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的空調設備核心機房都在地下二層,完成熱交換的熱風或者涼風從這里順著通風管道“跋山涉水”去往航站樓的所有樓層,其中包括人員相對密集的4層值機島和航站樓的最高位置——5層商業區。 這是一個漫長的距離,涉及近萬個風閥,且須保持其都在正確的開度。同樣,水也是從地下二層通過設備循環后,由輸水管道將溫度適宜的水輸送到航站樓內。風和水從地下二層前往航站樓的各個區域有多遠?劉躍說,如果用服務的建筑面積來說的話,三座航站樓總共約140萬平方米。 入境客運等區域采取全新風模式 “風水調控師”們的工作遠不止系統維護、檢修那么簡單。疫情尚未結束,他們需要依據防控指南給樓內清新空氣的輸送制定合理方案,目前該方案已經升至5.0版本。 疫情發生最初時,首都機場按照每人每小時30立方米的新風量供應標準執行。到疫情最嚴重時,則采取全新風供應模式,“我們的空調設備能取多少新風就取多少新風,再送到航站樓里。”劉躍說,這種最大量的新風供應無論對設備本身還是設備調控工作來說都是巨大考驗。“風水調控師”們工作的壓力隨之加大,他們需在供暖啟動前就開展設備維護、保養,并在供暖后時刻關注樓內各點位溫度及室外溫度變化。 目前,首都機場T3-D處置專區主要服務入境客運航班,這也是機場最為特殊和重要的區域之一,因此這一區域仍保持著全新風模式。 此外,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人員密集區域,比如值機區域、安檢區域等,都采取了全新風模式。 3.2萬個出風口每周消殺一次 給空調機組、新風機組、出風口做消殺是“風水調控師”們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具體措施。 按照要求,每一周700多臺設備的過濾網、表冷器將進行一次消殺,3.2萬個出風口每周消殺一次,其中位于T3-D處置專區的出風口每周消殺兩次。但空調站的工作人員有限,工作人員只能將這些設備和出風口分批次、滾動消殺。 在一間設備值班室,記者看到一塊兒大白板上寫著“防控工作計劃”,上面將過濾網、空調機組的消殺細分到每一天,消殺的區域除了餐飲區、值機區、商業區、行李提取大廳等,還包括東直廊、西直廊、東翼廊等等。動力能源公司空調站副站長李梅說,只有將方案做細,才能在人員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消殺效率。此外,為了不影響旅客正常出行以及航站樓內工作人員的辦公,公共區域,也就是旅客集中的區域出風口的消殺都在夜航之后進行,也就是深夜24時以后開展,凌晨5時左右,早航班開始之前結束。 劉躍說,經過統計,消殺作業時走步數最多的員工達到5萬步,最少的也得2萬多步,而且他們還得背著20多斤的消毒液在航站樓里行動,對體力是嚴峻考驗。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工作人員在公共區域開展消殺須穿著防護服、佩戴護目鏡,“這樣的穿著在冬天還好,在夏天別說工作兩三個小時了,剛半個多小時全身就濕透了。”李梅告訴記者。 |